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原創(chuàng)>> 書評>> 精讀內經.靈樞.壽夭剛柔第六

精讀內經.靈樞.壽夭剛柔第六

byb.cn
[書評] 作者 :XJ 日期:2014-3-10 08:28
【分頁導航】

 

  黃帝問于少師曰:余聞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愿聞其方。

  少師答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審知陰陽,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謹度病端,與時相應。內合于五臟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膚。是故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故曰,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腧,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

 

  故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痹,陰陽俱病名曰風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點評

 

  少師

  傳說上古時醫(yī)家,黃帝臣,以擅長人體體質之論而聞名流傳于世。少師回答黃帝關于人有陰陽等問題時指出:"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于五,人亦應之",少師對五種人的體質、性格、行為特點等進行了比較具體的敘述,少師之論點近世為朝鮮醫(yī)學家發(fā)展為"四象醫(yī)學"。

 

  五臟為陰,六腑為陽

  六腑傳化物而不藏,故為陽:五臟化生和貯藏精氣而不泄,故為陰。

  

  【本段翻譯

 

  黃帝問少師說:我聽說人體的先天素質,有剛柔、強弱、長短、陰陽等不同,想聽你談談其中有關針刺的方法。

  少師答道:就人體的陰陽而論,陰中還有陰,陽中還有陽。首先要掌握陰陽的規(guī)律,才能很好運用針刺方法。同時還要了解發(fā)病的經過,用針才能合理。必須細心推測開始發(fā)病的因素,以及人體與四時氣候的相應關系,在內與五臟六腑相合,在外與筋骨皮膚相合,所以體內有陰陽,體表亦有陰陽。在體內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體表筋骨為陰,皮膚為陽。因而臨床治療上,病在陰中之陰的五臟,可刺陰經的滎穴和輸穴;病在陽中之陽的皮膚,可刺陽經的合穴;病在陽中之陰的筋骨,可刺陰經的經穴;病在陰中之陽的六腑,可刺絡穴。

 

  因此,疾病的性質由于發(fā)病部位不同而異,病在體表,由于外感邪氣引起的屬陽,稱為"風";病在體內,由于病邪在內,使氣血阻滯不暢的屬陰,稱為"痹";如果表里陰陽俱病的,稱為"風痹"。再從疾病的癥狀來分析,如果有外在形體的癥狀而沒有內臟疼痛癥狀的,多屬于陽癥;沒有外在形體的癥狀而有內臟疼痛癥狀的,多屬于陰癥。由于體表無病而內臟受傷,當速治其里,不要誤治其表;由于內臟無病而體表受傷的,當速治其表,不要誤治其里。如果表里同時發(fā)病,癥狀忽見于體表,忽見于內臟,再加上病者心情煩躁不安,是內臟病甚于體表病,這就是病邪不單純在表,也不單純在里,屬于表里同病,故預后不良。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