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原創(chuàng)>> 書評>> 精讀黃帝內經熱論篇第三十一

精讀黃帝內經熱論篇第三十一

byb.cn
[書評] 作者 :XJ 日期:2012-12-31 09:45
【分頁導航】

  【byb.cn XJ】熱論,是什么意思呢?其實,就是咱們通常所說的發(fā)燒。我們幾乎每一個人都有過發(fā)燒的經歷??珊芏嗳瞬幻靼?,人為什么會發(fā)燒?


byb.cn

精讀黃帝內經熱論篇第三十一


  我們知道,人是一種恒溫的動物,它是需要一定的溫度去維持身體的新陳代謝的。通常情況下,人在兩種情況下會發(fā)燒,第一種,是人體受了外寒了,導致寒凝而使經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此時,人體的自保功能開始起作用,會調動全身的氣血去攻通被堵塞的經絡,以打通血脈。在攻通的過程中,就會使得人體的體溫增高,去化開寒凝的經絡,這是第一種情況,而“熱論”篇主要討論的是這種情況。即“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人體的第二種發(fā)熱的情況是感染。換言之,就是人體的皮膚、粘膜破損后,被病毒、細菌感染,此時,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開始與外敵斗爭,這種斗爭必然會非常的激烈,人體出現發(fā)燒,也正是反映出這種抗爭的激烈程度,同時,發(fā)燒還可以將一些不耐高溫的外邪殺死,這是第二種情況。由于《黃帝內經》成書的年代時,古人對這種感染引起的發(fā)熱認識還不很清楚。故,當抗生素發(fā)明之后,人體的發(fā)熱問題被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由此確立了西醫(yī)主流醫(yī)學的地位。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蛴蛩?,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聞其故。

 

  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于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聞其狀。

 

  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干,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jié)M而嗌干;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wèi)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其不兩感于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徽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

 

  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

 

  帝曰:善!治遺奈何?

 

  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熱當何禁之?

 

  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兩感于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如何?

 

  岐伯曰:兩感于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而煩滿;

  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jié)M,身熱,不欲食,譫言;

  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wèi)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