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開展上門經絡調理服務的通知08-02
- 2018年刮痧培訓安排03-09
- 別有病網高級按摩培訓安排08-02
童年富裕癥讓娃沒奔頭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7-17 00:01
【byb.cn 】(來源:)看重金錢投入 忽略情感交流 提出過高期待 “童年富裕癥”讓娃沒奔頭
“童年富裕癥”是個社會學概念而非醫(yī)學病癥,最早源于1908年。它描述的是一些在物質優(yōu)渥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卻陷入精神空虛與動力匱乏的狀態(tài)。他們通常呈現(xiàn)出一種“三無”狀態(tài):無內驅力、無抗挫力、無目標感。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將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也不清楚自己為何學習,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目前看來,該現(xiàn)象是種全球化趨勢。很多家長疑惑,在物質充裕的時代,為什么卻培養(yǎng)不出內心富足的孩子?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原社會與民族學院少年兒童研究中心主任童小軍在接受《生命時報》采訪時表示,“童年富裕癥”不等同于“在富裕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所出現(xiàn)的問題”,也不等同于所謂的“富養(yǎng)”。其核心是家長教育的錯位,無論在貧富家庭中都有可能發(fā)生。
忽視是隱形傷害。很多人將“富?!闭`認為是此社會現(xiàn)象的根源,實質上是富裕家庭的養(yǎng)育模式(家教助學、貴族學校住宿學習、假期全球高端研學營等),讓父母錯失了陪伴孩子的時間、無暇指導孩子的學習,也剝奪了孩子享受父母之愛的機會。久而久之,父母對孩子的情緒熟視無睹,導致親子聯(lián)結斷裂或變得脆弱。從兒童社會工作的角度,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兒童情感忽視”。而當孩子的情感和教育需求沒有得到適當?shù)幕貞涂赡軐е潞⒆訉ψ晕胰狈φJ知、對外界沒有興趣、對未來沒有希望,盲目自大或自卑,精神及行為上可能表現(xiàn)為木然、懶惰、無所事事;進而出現(xiàn)人格品質受損—社會化發(fā)展障礙—難以成為身心健康兒童的趨勢,喪失獨立生活和融入社會的能力。
高期待擠跑動力。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他們費盡心思為孩子匹配頂級的教育、住房與醫(yī)療資源,安排最好的體育及娛樂項目,目的只有一個——培養(yǎng)出“最拔尖的孩子”。在高壓之下,孩子雖努力完成父母的各項期待,但被充實的安排所擠跑的,是個人對于人生意義的思索與追求,和自主追求更高生命境界的源動力,導致孩子的內心充滿對生命的茫然。
“巔峰體驗”早透支。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巔峰體驗”,本應是短暫而珍貴的自我實現(xiàn)時刻。但當孩子很小就踏上所謂的“人生巔峰”后,生活的新奇感和目標感會被提前耗盡。孩子過早地習慣了“即時滿足”,難以再接受和創(chuàng)造“延遲滿足”,則會被剝奪努力帶來的成就感,拼搏的精神動力被掏空。童小軍指出,健康、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是養(yǎng)成一個有活力、有能力、有向上精神的孩子的基礎。
重建情感聯(lián)結。教育不是資源的堆放,而是用靈魂澆灌靈魂,用生命影響生命。父母應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在3歲前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在學齡中保持真誠、開放的溝通與互動。此外,父母需要對孩子穩(wěn)定地輸出、表達愛意。所謂穩(wěn)定,即無論孩子處在哪個年齡階段,無論夫妻之間感情關系如何,無論父母個人情緒如何,都應始終對孩子保持關注,對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時有效的回應,不放棄或改變對孩子的教育。
培養(yǎng)孩子“三力”。即自控力、內驅力、抗挫力。應該讓孩子知道,學習不僅是為了取得好成績,更重要的是掌握學習、人際交往、對未來規(guī)劃的能力等,為自己的人生鋪就堅實的道路。生活也不是為了完成父母的期待,而是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重視“挫折教育”;在安全邊界內允許孩子犯錯,培養(yǎng)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調整成功定義。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單純物質上的擁有或學業(yè)事業(yè)取得成績,不能完全等同于成功。成功的姿態(tài)有千百種,但無不伴隨著內心的充盈,強調的是一種自身的體會。它可能是邁向理想的過程,也可能是實現(xiàn)目標后的滿足,也或許是平衡自洽的心境和生活狀態(tài)。當孩子認為自己很成功卻察覺內心空虛時,家長需提醒他這種“成功”可能不是人生的終極追求。
受訪專家: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原社會與民族學院少年兒童研究中心主任 童小軍
本報記者 張炳鈺《生命時報》 2025-06-17 第1904期 第10版
“童年富裕癥”是個社會學概念而非醫(yī)學病癥,最早源于1908年。它描述的是一些在物質優(yōu)渥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卻陷入精神空虛與動力匱乏的狀態(tài)。他們通常呈現(xiàn)出一種“三無”狀態(tài):無內驅力、無抗挫力、無目標感。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將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也不清楚自己為何學習,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目前看來,該現(xiàn)象是種全球化趨勢。很多家長疑惑,在物質充裕的時代,為什么卻培養(yǎng)不出內心富足的孩子?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原社會與民族學院少年兒童研究中心主任童小軍在接受《生命時報》采訪時表示,“童年富裕癥”不等同于“在富裕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所出現(xiàn)的問題”,也不等同于所謂的“富養(yǎng)”。其核心是家長教育的錯位,無論在貧富家庭中都有可能發(fā)生。
忽視是隱形傷害。很多人將“富?!闭`認為是此社會現(xiàn)象的根源,實質上是富裕家庭的養(yǎng)育模式(家教助學、貴族學校住宿學習、假期全球高端研學營等),讓父母錯失了陪伴孩子的時間、無暇指導孩子的學習,也剝奪了孩子享受父母之愛的機會。久而久之,父母對孩子的情緒熟視無睹,導致親子聯(lián)結斷裂或變得脆弱。從兒童社會工作的角度,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兒童情感忽視”。而當孩子的情感和教育需求沒有得到適當?shù)幕貞涂赡軐е潞⒆訉ψ晕胰狈φJ知、對外界沒有興趣、對未來沒有希望,盲目自大或自卑,精神及行為上可能表現(xiàn)為木然、懶惰、無所事事;進而出現(xiàn)人格品質受損—社會化發(fā)展障礙—難以成為身心健康兒童的趨勢,喪失獨立生活和融入社會的能力。
高期待擠跑動力。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他們費盡心思為孩子匹配頂級的教育、住房與醫(yī)療資源,安排最好的體育及娛樂項目,目的只有一個——培養(yǎng)出“最拔尖的孩子”。在高壓之下,孩子雖努力完成父母的各項期待,但被充實的安排所擠跑的,是個人對于人生意義的思索與追求,和自主追求更高生命境界的源動力,導致孩子的內心充滿對生命的茫然。
“巔峰體驗”早透支。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巔峰體驗”,本應是短暫而珍貴的自我實現(xiàn)時刻。但當孩子很小就踏上所謂的“人生巔峰”后,生活的新奇感和目標感會被提前耗盡。孩子過早地習慣了“即時滿足”,難以再接受和創(chuàng)造“延遲滿足”,則會被剝奪努力帶來的成就感,拼搏的精神動力被掏空。童小軍指出,健康、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是養(yǎng)成一個有活力、有能力、有向上精神的孩子的基礎。
重建情感聯(lián)結。教育不是資源的堆放,而是用靈魂澆灌靈魂,用生命影響生命。父母應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在3歲前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在學齡中保持真誠、開放的溝通與互動。此外,父母需要對孩子穩(wěn)定地輸出、表達愛意。所謂穩(wěn)定,即無論孩子處在哪個年齡階段,無論夫妻之間感情關系如何,無論父母個人情緒如何,都應始終對孩子保持關注,對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時有效的回應,不放棄或改變對孩子的教育。
培養(yǎng)孩子“三力”。即自控力、內驅力、抗挫力。應該讓孩子知道,學習不僅是為了取得好成績,更重要的是掌握學習、人際交往、對未來規(guī)劃的能力等,為自己的人生鋪就堅實的道路。生活也不是為了完成父母的期待,而是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重視“挫折教育”;在安全邊界內允許孩子犯錯,培養(yǎng)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調整成功定義。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單純物質上的擁有或學業(yè)事業(yè)取得成績,不能完全等同于成功。成功的姿態(tài)有千百種,但無不伴隨著內心的充盈,強調的是一種自身的體會。它可能是邁向理想的過程,也可能是實現(xiàn)目標后的滿足,也或許是平衡自洽的心境和生活狀態(tài)。當孩子認為自己很成功卻察覺內心空虛時,家長需提醒他這種“成功”可能不是人生的終極追求。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慢性腎病 女多男重07-17
- [事件]鼻子靈 性愛多07-17
- [事件]童年富裕癥讓娃沒奔頭07-17
- [事件]人類傷口愈合比動物慢07-16
- [事件]夏日三大過敏元兇傷身擾人07-16
- [事件]器官年齡影響壽命大腦最關鍵07-16
- [事件]腰高比更能預測心衰07-15
- [事件]三類病 每三人中就有一人需...07-15
最新文章
- [本站]西瓜真不是啥人都隨便吃的07-17
- [事件]慢性腎病 女多男重07-17
- [事件]鼻子靈 性愛多07-17
- [事件]童年富裕癥讓娃沒奔頭07-17
- [事件]人類傷口愈合比動物慢07-16
- [事件]夏日三大過敏元兇傷身擾人07-16
- [事件]器官年齡影響壽命大腦最關鍵07-16
- [事件]腰高比更能預測心衰07-15